七下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活动课)

  • 发布时间:2010-05-26 11:03
  • 作者:
  • 浏览量:3567

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活动课)

课程目标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活动准备培养学生多方面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整合学习资源和互相协作的机会。通过思考题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新闻发布会形式,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郑和、戚继光、外交大臣等,其他同学和老师扮演记者,通过答记者问和反提问学习新课。

2、学生角色分工,分头准备:收集资料,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排练小故事、预习课文,思考要提的问题。教师提供帮助。

3、召开记者会,培养自学和应变能力,协作精神得以加强,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是重点之一,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意义深远,影响重大,需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

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资料,了解学生的特长,角色分工,帮助排练,担任记者,启发学生如何提问。

学生:被采访者和助手收集资料,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做应对准备。排练小故事、记者们事先预习课文,思考要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语(一组图片)六百多年前在中国外交史上有一位杰出的英雄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28年间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就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明朝外事活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主持人宣布“关于明朝的外事活动”新闻发布会开始。
首先介绍三位被采访者:郑和     戚继光       明朝的外交大臣

四组学生小组长扮演记者    

程序一:请郑和、戚继光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初步让学生了解两人的生平)

程序二:课前请各位记者分组讨论汇总要提的问题。四个小组由组长把问题汇总交给外交大臣,他负责分类排序回答问题的先后。

程序三:请郑和简单介绍西洋的历史范围及七下西洋的盛况。

1405711我受明成祖之命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我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沿岸。, 

答记者问开始。向郑和提的问题:为什么明成祖派你下西洋,目的何在?

七下西洋的主要路线及到达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哪些?

你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远航?

1、明成祖的支持;2、造船技术的发达;

3、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4、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5、郑和个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和宗教信仰等个人因素。

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1了解了亚非一些地区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2 感受到亚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友好情谊。

3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促进中外友好交往。

4、中华民族富有探索未知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5、中华民族具有克服困难勇争第一的勇气。

郑和回答:

下西洋的目的,介绍史学界的几个争论,但突出“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点;

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图,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

分析当时的物质、技术、人才的条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介绍盛况,充满了自豪;

概括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谈自己的感想,对大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习他不畏艰难险阻,将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的精神,很荣幸能成为和平的友好使者;

反问记者“你们能不能找出我的航行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有哪些区别?”记者们讨论回答,锻炼了比较分析能力。出示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过渡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的好交往

向戚继光提的问题:

1、什么是倭寇?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

2、你抗倭的主要地区在哪里?

3、你为什么能取得抗倭斗争胜利?

4、你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请问你的成功之处在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回答抗倭的原因: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图,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讲解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出示有关材料,说明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胜利的原因先不讲,请记者们看以下材料和介绍自己概括:让大家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胜利的原因有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程序四:外交大臣指出明朝中后期不仅受到倭寇的骚扰,还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请大家欣赏“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断,联系古今,对比强烈。外交大臣简要出示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四步要点,

程序五:教师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

指出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程序六:教师总结评价

 

 

上一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