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磊的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0-06-21 15:38
  • 作者:
  • 浏览量:3595

“被上课”的反思
2010-06-10 15:47 发布人:葛磊  阅读次数4

磨磨蹭蹭了好几周,还是“被上课”了。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似乎有些被迫的意味。但是“矻矻四节课”的“孜孜不倦”,还是给自己的上课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想法。所以人是有惰性的,这显而易见;因而人生需要很多的“被”的过程,压力方能变成持续不断的动力。

刚才是题外话,还是回到正题。那次上的是作文课,是语文最难上出深度和内容的课型。多数作文课都是按照“方法提示+例文引路+练习巩固”的方式,对于大部分初三学生可能实效并不明显;我们语文老师要么“望天收”,要么“散养”,缺乏对学生作文绩效层面的指导。但是具体怎么教,怎么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说老实话,我也不十分明白。

准备伊始,我也照常规抄下了很多方法,什么双线结构,什么冰糖葫芦式,什么蒙太奇结构;结果自己抄得就烦,学生听得肯定厌烦。抛弃!我又决定讲讲作文的穿插,倒插叙的技巧,结果发现我教的不是方法,是“妨”法。那么多作文方法混沌在脑子里,一不小心,肯定就被学生“和谐”掉了;而且又有多少人能“带着镣铐跳舞”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决定选择另外一条路:套;尽管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伎俩。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有的书上把“套”叫做“转弯理论”。其实对于应试来说是非常好的方式,古人教书不是主张背么,背就是转弯的必要保证。因此我选择了“同文异题的仿写训练”作为我的上课内容。

首先我引领学生回顾了近四年的中考作文题:09《今天真好》,08《寻》,07《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06《其实很简单》。然后和同学共同分析出同文异题作文的一般流程:“有睛画龙”。即先形成文章的中心、主旨、意蕴,然后根据中心确定具体语句如何变化。我举了满分作文《一丝惬意心中来》中的一个很美的段落,然后试举例给学生分析如何转换。我分别写了四个段落,告诉学生:“今天真好”的原因,是“寻”的内容,过程叫做“其实很简单”,感悟叫做“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通过这样的具体句子的变化,让学生真切感受作文其实不难,我们可以通过改一两个段落,来达到提升作文格次的目的。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训练部分没有完成;而且在之后的几次训练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较难改出比较满意的文章;也许是我没能将方法条分缕析的缘故。我希望与有志于作文训练的同事切磋,以提高对这一训练方式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