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读书报告会孙金园老师发言稿

  • 发布时间:2010-05-31 08:48
  • 作者:
  • 浏览量:3493

在书中汲取爱的艺术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

站在这里,说实话,心里很虚,有几分害怕。因为对在座的绝大部分老师来说,我实在是一个太年轻的老师,说不上有什么丰富多彩的成长经历。下面只能算是我对自己工作这几年来的一些感想。

2005年,我来到了雨中。由于没有经验,第一年我过得非常混乱与紧张,人很疲惫,心中充满了挫败感。那时,我常常在心中问自己:“你难道就这样妥协了吗?你要这样郁闷多久?”时间没有因为我的困惑而停止不前。2005年,就这样过去了。当新的一年再次到来时,我永远记住生命中重要的那一刻。那天,天气很好,早晨8点钟的太阳很温暖,阳光洒落在雨中的校门与国旗广场上,仿佛受到了神灵指引的我,心顿时敞亮了:“孙金园,你郁闷什么呢?你从来都没有认真拼搏过,谈何挫败呢?不要再彷徨了,彷徨只能让你的生活更苍白。去吧,雨中就是你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就努力拼搏,尽情娱乐吧!”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叫“自我状态的调整”。有了积极的心里准备,我开始了快乐而又充实的工作。

在经历了第一年的磨练后,我学会了武装自己:把理想放在心中,直面残酷的现实。我决定,我要“踩”着前人的肩膀站起来。于是,我找到了我教师生涯中很重要的第一本书——《班主任兵法》。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和学生斗智斗勇。

比如:有一次在课堂上写板书时,我无意中写错了两个字“疙瘩”。在平时,学生写错化学用语时,我都会罚他们订正三遍。这时,他们抱着好容易抓住了我的错误的心态,有些“祸乱“分子就在下面趁机起哄了:“老师,你写错了,抄3遍,抄3遍……”这时班级里开始有点混乱了,有些同学甚至抱起了一种等着看笑话的姿态。我的脸上一阵燥热,我觉得很没面子,刚想发火。转念一想,发火不好,不仅不能解决学生写错的问题,而且还会让学生有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认识,不能做到“以德服人”。于是在那零点零零零1秒之后,我心生一计,转过头对那些想看我笑话的人说:“好,我抄3遍。”然后我转身在黑板上迅速的写下3遍。正当那些“祸乱”分子为自己的成果而洋洋得意时,我脸瞬间一板,用极冷的目光看着他们,说道:“老师不是圣人,也会犯错,但是我敢保证我下次绝不犯相同的错误,你们敢吗?”那些学生没想到被我反将了一军,脸憋得通红的说:“我们也敢保证。”我心里一乐:“呵呵,成功上钩。”然后我顺水推舟:“好,一言为定,全班同学作证。”到这时,那几个同学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不过反悔也来不及了,毕竟谁都不想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从此以后,每上化学课,那些同学再也不敢嚣张了,听课总是特别认真。当然,我的心里也美极了,很是为自己的“小聪明”激动了一段时间。

慢慢的,我在学生中建立了一定的威信。我知道我的教育管理有成效了,人称“小辣椒”。随着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教学绩效也有了质的提高。本该高兴的我,心里却又有了一点失落。因为学生对我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畏惧感”,背后很多人还叫我“黑玫瑰”。于是,我心里又想:“怎样才能做一个让学生既畏又敬的老师呢?”

终于在2009年的3月,我这朵“黑玫瑰”也迎来了我的春天。我遇到了我教师生涯中很重要的第二本书——《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从书中,我明白了,原来爱才是教育的本源。其实,早在刚工作时,我就了解了爱是教育的根本。只不过当初没能掌握好爱的方式和尺度,才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从那之后,我就认为实现爱的教育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当我读了这本书后,我再次找到了一种回归的感觉。原来爱,才是教育的永恒真理。只不过,光有爱还是不够的,还得要有爱的艺术和智慧。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爱,才是最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否则,教育就是一种打着“爱”的旗帜,令学生不堪忍受的行为。

教学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要研究学生的行为心理。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我们真的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今天的学生了,今天的学生是一群崇尚个性张扬的个体,是一群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空白的个体。

2009年9月,新学期的开始,我迎来的仍是一个问题班级,这个问题班级和前几次带的还有点不一样,学生不仅仅是纪律差、学习差,还有部分同学在学习上的接受能力也差。这些学生大部分人都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情绪。

针对这个现状,我拟定了自己带班的主导思想:帮助学生去认识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体验被尊重、被信任、被鼓励、被期望的幸福感,不奢求他们能够取得多大成功,但求他们获得自身的进步。

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个女孩,她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不要说像其他孩子那样欢快地跳跃奔跑,就是走一走都做不到。寸步难行的她非常悲观和忧郁。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越来越重,甚至拒绝与人接近。但也有一个例外,她和邻居家那个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成了她的好伙伴。她选择老人做朋友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老人也是一个残疾人,只有这样她才会觉得平等。这天,她和老人来到了附近的一所幼儿园,操场上孩子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他们。当一首歌唱完,老人说:“我们为他们鼓掌吧!”她吃惊了,问道:“我的胳膊动不了,你只有一只胳膊,怎么鼓掌啊?”老人对她笑了笑,解开衬衫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老人对她笑了笑,说:“只要努力,一只巴掌一样可以拍响。你一样能站起来的!”从那之后,她开始配合医生做运动。无论多么艰难和痛苦,她都咬牙坚持着。这个人就是威尔玛·鲁道夫——第一个黑人奥运女子百米冠军。

故事讲完后,教室里出现了很长时间的沉默。可能这时候,很多班主任都会进行下一个议程——让学生站起来谈听完故事后的感想。而我没有。我选择了不去打断这份沉默。因为我深深明白,这沉默背后的力量,这沉默背后的觉醒。我觉得当学生在榜样作用的引领下,和自己的心灵交谈时,老师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时间和空间。他们自己思考得来的东西,要比听来的可贵得多。下课铃响了,我只说了一句话结束了我的那堂班会课,我说:“我总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美好的个体,或许你现在还不够优秀,但是没关系,只要你们心中有向上的决心,鲜花一定会在最后等着你的。”

从那以后,任课老师跟我说:“9班的学生变乖了,上课也不吵闹了,很多同学都能动起来,跟着老师学习了。”我知道,我的第一堂班会课有效果了,很多同学心中的力量被我调动起来了。

当然,期望所有的问题都能被这样的一堂班会课解决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每遇到问题,我都能本着自己当初所立的原则去解决。我知道虽然现在的9班问题仍然很多,但是我相信,这些孩子只要依然记得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总有一天,他们都会成为很棒的人。

李镇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最后,我想用我的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讲的话来结尾,他曾经这样跟我说过:“孙老师,在你面前,我感觉没有自卑感和挫败感。我是一个差生,可是从你的眼里,我从没感到过有不耐烦和讨厌,所以在你面前,我有想要变好的欲望。虽然我还是会经常偷懒犯错,但是你还是很有耐心的帮助我。看着你,我愿意进步。”

有生如此,师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