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逝者的灵魂 点一盏生命之灯
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追忆逝者的灵魂,点一盏生命之灯》
教书生涯走到今天,已有15个年头,初登讲台的激情与梦想仿佛离自己越来越远。工作更像是一种上班、上课、下班的惯性运动,感觉自己仿佛过早的进入职业倦怠期,浮躁与疲惫似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非常幸运,周校长交给我一本书:《过去的教师》。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它唤醒了我心中那份久违的激情,仿佛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这部书的47篇文章中记述的教师们,既有朱自清、夏丏尊、吴宓、李叔同、朱光潜等一批声名赫赫的大师,也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普
一、有识,所以充实
这些教师有识,首先是指他们的博学多才,对学问的深入研究。丰子恺笔下的
他们的有识又不仅仅是这些,还表现在他们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识,是真理,是对国粹的提炼,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应该传承给下一代的。这种对自身学识的无比自信,使得他们感到充实,感到了生活的意义。
这些让我感悟到:教师者,不应该仅是教人考个高分而已,知识也不应该仅是可以化为分数换取文凭的商品。中国有博大的文化积淀,教师要善于汲取其中的真正的养分,滋养莘莘学子。特别是书中的许多语文教师,授业而不忘传道,对同学们的教育远远超出“语文”两字所能包容的。其间所蕴涵的是民族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长存于世界并且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寄。就如王丽曾说过:“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及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地积累和广大。”不仅对语文教师有启发,更对每个教育者有启示。
二、有志,所以自得
这些“过去的教师”,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自己是一个受所有人尊重的教师。他们知道自己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位置,也就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他们活得自得。
上世纪20年代,经亨颐先生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以“发展平民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国民、谋民族未来发展”为目标,创办了私立农村初中——春晖中学,这种气魄至今罕见!而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也因此吸引了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杨贤江等一批精英云集于此,一时获得“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美谈。
尽管那个时代内忧外患,这些教育者却能坚守理想,“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为国家民族创造出教育奇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
教育是理想的职业,教育是为民族的未来培养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保持文明与进步,所以教师不能没有理想!从这些前辈的身上,我领悟到了“百年育人”的真正含义,教师应当有自己的生命追求,而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更应当有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精神。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的,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要铸就美丽的人格,因而教师必须是理想主义者。
三、真爱,所以坦诚
这些教师们对学生的爱是真诚、自然的,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唯其真诚自然,所以他们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是坦诚的。
引导数学家苏步青走上数学之路的洪颜远校长,在调离学校之时还叮嘱苏步青以后要到日本学习,并说“我一定帮助你”。在苏步青毕业后,洪校长真的寄来200块银元,资助他去日本留学,这也成为苏步青事业的转折点。
李叔同在出家的前晚,叫来丰子恺和叶天瑞、李曾庸三人,把自己的所有家当分给他们,就像父亲对儿子那样。
历史学家钱穆在果育学校的启蒙恩
大师们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不讲条件、不求回报的物质帮助上,更体现在以自己的身正示范来影响每一个学生,做到了真正的“会爱学生”。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关爱时,唤醒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一个道理:教师的品格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对学生如子般的爱,使得他们内心坦然。
四、人格,铸造永恒
阅读这本书,我发现:那些令学生无比敬服、怀念的教师,不论是赫赫有名还是名不见经传,都无愧于大写的人,他们凭借各自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和气节,影响着学生,也换来自己在教育史上乃至民族史上的永恒。
匡互生在“五四”运动中,他冲在游行队伍的前面,是火烧赵家楼的勇士。在春晖中学时,他任舍务主任,为人耿直热忱,深得同事和学生的爱戴。
天津耀华中学的
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师”“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的品质。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纯洁之学生,唯纯洁之教师可以训练”。他们不仅用自身的学养和才华教学生怎样求知,更用自己的人格与气节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他们也为自己立下了应有的丰碑。
“恩施当世,润物无声,感念春风化雨的襟怀;泽被后人,不争名利,追忆厚德载物的灵魂。”一个时代过去了,杏坛上留下无数平凡的身影,我仿佛仍然看到他们弹拨生命的歌弦,为一代代学子斫出生路。他们的姓名永远活在一批人的生命里,也镌刻在教育的史册上。作为今天的教师,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站立在讲台,我将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什么样的记忆?
我想,静下心摒弃一些浮躁不安,看淡一些得失恩怨,剔除一些名利的牵累,应该是我们一生必修的课程,这种自我调养对内是心灵坚定成熟的渊源,对外便是德性闪耀的光芒。用我们的学识、品德去征服学生审视我们的眼光,去赢得属于自己的天空,我们的日子就可以过得有声有色,甚至“如诗如画,如歌如舞”!那我们从工作中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生存的机会和条件,更是快乐和尊严!
虽然这些一时很难做到,我想,如果我能这样去思考,去工作,至少,我将站得比现在高。孔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长存一颗向往之心,人也可活得充实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