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雨中图书           招生登记
校园电视台     雨花石文化课程      雨中足球          
网络阅卷            文明校园

如何进行史料实证——以曹操人物形象变迁为例

  • 发布时间:2024-09-19 14:13
  • 作者:雨中岱山历史教研组
  • 审核人:杨阳 常相伟
  • 浏览量:7927

2024年9月19日,雨中岱山历史教研组开展组内研讨活动,常相伟老师做了题为“如何进行史料实证——以曹操人物形象变迁为例”的分享。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支撑,然而如何辨析史料,运用可信的史料还原事实和真相却是一大挑战。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认识有时呈现出程式化或脸谱化的现象,以曹操为例,魏晋时期史家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历经东晋、南朝、两宋,对其负面塑造和评价越来越多,到元明清时期伴随《三国演义》流传,曹操“奸雄”的形象基本定型。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何后世王朝的评价一路走低?关于同一人物不同史料中的矛盾叙述该如何应对?

常老师由民间对曹操的认知出发,叙述人们心目中曹操阴险狡诈的形象,接着引用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制造认知冲突。大量运用文献材料以及曹操高陵出土文物材料的基础上,逐步挖掘埋藏在文献史料背后由于历史叙事造成的“脸谱化”曹操。常老师引述唐际根教授《此处葬曹操》对曹操形象变迁的梳理,追溯了曹操形象变化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如东晋、南朝、两宋及元明清等,指出曹操形象变迁背后是传统伦理道德、正统观念和政治形势变迁影响的结果。他还引用史料 “其书(指《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唯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托始于魏文,而托始于曹操,实不及《魏书》叙纪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45《史部·正史类一》三国志条,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03页。转引自《曹操形象的变化》《安徽史学》,2011年第2期,第38—39页。)”,对陈寿《三国志》体现的正统观念和正统观念在东汉至南宋以来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加深了对曹操形象变迁背后时代塑造的理解。

分享结束后,历史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张元喜老师肯定了史料互证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指出:一,对曹操“奸雄”形象的设定未必符合学生认知,教学中应该准确解释“奸雄”的内涵;二,对《三国志》文本体现的正统观念应提供更多的证据,辅助理解;三,在叙述曹操发迹时应明确曹操庶族地主的身份,认识到庶族和世家大族的冲突也是重要线索。陈宇老师认为设问不要绝对化,人物形象是多元的,应通过材料引出人们对曹操形象的认知,不应提前预设立场。杨阳主任肯定了历史教研组研讨活动,认为教师备课应抓住转瞬即逝的想法,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和创新,鼓励将想法落实到教学中去。他指出教研不仅仅是一场交流和讨论的活动,而是思想激荡的盛宴,只有每个人全情投入,才能发挥出教研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