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石石质细腻、色彩缤纷、晶莹剔透、意蕴万千,号称“石中皇后”。它静态中又有动态,凝固中又显变化,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深得藏石爱好者的青睐。
被人们称颂不已的雨花石,实际上是一种玛瑙质砾石。玛瑙产生在火山熔岩的气孔中或其他岩石的裂缝中,由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在气孔或裂缝中一层层地沉淀、固结而成,每层都含有不同杂质而形成不同色彩、纹理,所以也就有了不同品种的玛瑙。雨花石斑斓的色彩和奇妙的纹理,也是这样形成的。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地区、六合县、仪征县等地区处于长江下游,在历史上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后的山体内,各种颜色的二氧化硅胶体在岩石的空隙中逐渐冷却,于是就形成了玛瑙矿脉。地质学家将这一地区称作“雨花台砾石层”。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自然风化,这一地区玛瑙块崩落剥蚀,不断脱落出来,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水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了可爱的浑圆状小卵石——雨花石。“梅花香自苦寒来”,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雨花石的产生,着实经历了一番“磨炼”。
一块精美的雨花石是一幅画,也是一个景;有诗的意境,也有歌的情怀。雨花石是鬼斧神工所成的天然艺术品,人们欣赏它时,不仅惊叹大自然会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杰作”,而且更能从中产生种种遐思,得到艺术享受,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更加乐观向上。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历代众多文化名人,都热衷于寻石、藏石、赏石、品石,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雨花石爱好者,都与石结下终生不解之缘。
清代初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对雨花石的钟爱,可谓情深意切。他写了一首题为《六合石子》的五言诗,列举了八种象形石,引发了无限联想,最后两句咏道: “珍重养清泉,有时天可补。”他把雨花石神化了,认为上天会不时给人间补来精美的雨花石。
国画大师徐悲鸿也是一位石头迷。抗日战争前,他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时,常到雨花台、夫子庙一带寻觅雨花石,看到精品就购回收藏起来。在他的藏品中,有三枚比较珍贵。其中,第一枚为圆形,黑白两色互相环抱,酷似太极图。第二枚呈浅灰色彩,宛若云层,在云端有一只展翅飞翔的白鹤,若隐若现。他特意为其配上木头底座,并题写一首诗:“云里藏踪迹,苍然冰雪姿;清风明月夜,一唳动人思。”第三枚色泽酱黄,正面有一簇黑影,仿佛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正在啃尝一串葡萄。他也为此而题诗:“跃跃松鼠,累累葡萄;何时化石,形不能逃;天施地生,妙到秋毫。”在抗日战争中,南京中央大学迁往内地,徐悲鸿亲自把所收藏的一大批雨花石埋在家中院子地下,以为这样就保险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返回南京,发现埋在地下的雨花石都被人挖去了。然而,他并未放弃收藏雨花石。到北京工作后,他把雨花石全部带去,养于清水,供于案几,观赏不辍。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格外喜爱雨花石。他认为,玲珑剔透、变幻无穷的雨花石,能让人们在观赏之余引发出灵感。他一生搜集了许多雨花石。1993年举办的“名人名家藏石展”上,展出了梅兰芳生前珍藏的一组雨花石,十分瞩目。其中,一枚题为《老梅虬枝》的雨花石,以其独有的意境,更是引起了观众的无限遐思,博得众多赞赏。
郭沫若也热爱奇石。他曾写下《梅园新村之行》一文,赞扬雨花石“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原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他去南京梅园新村拜访周恩来和邓颖超,发现办公桌和客厅中放置着许多浸于清水之中的雨花石,立即引起他对雨花石的热爱,并大加赞赏。
雨花石采天地之精华,蕴万物之风采,它留给人们的,是天然,是神韵,是自然,是美。雨花石的美更在于意蕴。雨花石的质地、色彩和纹理构成的巧妙组合,幻化出无数或山水风光、或人物形象、或花鸟鱼虫、或只可意会难以名状的万千图案。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图案被人们赋以一定的意蕴,使雨花石的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物我相通、物我两忘的意境之美。这种艺术的抽象,就是雨花石美的灵魂和本质。
作者:徐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