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带得走”的区域地理学习能力
雨花台中学 向莉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系教授里欧·巴士卡里雅说得好:“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初一学生如同一张张白纸,对区域地理知识了解甚少,然而他们又十分渴望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不得不思考:如何给初一学生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培养“带得走”的区域地理学习能力呢?
一、重视把握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学习的关系
区域地理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占的分值很高,而高一阶段有的学生没有学过区域地理,或者初中地理学习时为了应付中考,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当遇到大量以区域为背景的案例时,难免会觉得十分陌生。教师很想为他们补上丢失的课,可惜由于课时限制,只能匆匆掠过,不可能非常生动、细致,所以初中阶段是学好区域地理的黄金时间,如果能在初中打好坚实的基础,到了高中,学习地理便会变得轻松许多。
二、重视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智慧利用教材等资源
1、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不再单独列出,而放在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减少内容的层次和难度。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减少部门地理的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不同于大学地理理论的系统学习,而是重点突出,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专门设计了《世界的气候》这一节内容,而地形、自然资源等并没有详述,在七年级下册学习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时,便能接触到具体内容。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可以尝试丰富教材内容,增加具体的区域实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气候类型名称、气候特点、分布规律”这一“难啃的骨头”巧妙地拿下来。
2、仔细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之后,我发现并没有规定学习具体的区域,只需要“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设计了五章十三节内容:“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西半球的国家”、“极地地区”。
其中有: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
通过学习本册书,学生可以学会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两个维度来了解和研究其他区域,学会全面辩证的看待世界。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学习气候、地形、河流等地理要素,要尝试探究区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下图中(图见附件),欧洲西部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该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同时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草场广布,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都有利于欧洲畜牧业的发展,从而能解释“为什么欧洲人酷爱吃牛排、喝牛奶等饮食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重视研究江苏省各市、南京市各区县的历年中考真题和模拟试题
在2008年以前的地理中考中,经常会考到中东,它不仅是世界的长期热点地区,也是中考的考试热点。到了2009年,从各区的模拟试卷中透露出重点开始转向日本,的确,2009年的真题中不再考中东,而是选择了日本。预测未来中考热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变化的,当然会选择世界时事的热点、与我国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或地区,所以,我们要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仔细研究江苏省各市、南京市各区县的历年中考真题和模拟试题,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提高中考的复习效率。在初一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形成一定的区域学习方法----联系、分析等方法,有利于初二学习中国地理,进一步学会用区域对比的方法,理解四大区域的差异等内容。
四、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1、反观平时的教学模式,大多纸上谈兵、平铺直叙,让人陌生又乏味,为何不在平淡中制造点乐趣呢?
师:“Let’s go!到新马泰旅游去!”
生:“老师怎么可能呢?”
师:“我们一节课有45分钟,估计就连南京的新马泰都难逛完哦----新街口、马台街、泰山新村。”全班哗然!
师:“那就跟随向老师,去新马泰来一次深度游吧!那到底新马泰指的是哪里呢?”
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内容,学生带着好奇踏上了“东南亚”学习之旅!
2、当今社会提倡低碳生活,而我们地理的主线是人地关系,真好吻合。在学习“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时,通过读资料、填关系图,体会到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恶性循环”,关键突破点在控制人口数量。在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巴西时,学生很自然的想起了“恶性循环”,自己就能分析“非洲难民的存在原因”和“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原因”,从而学生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区域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平时的实践积累,我很惭愧没有去过那些美丽的国度和地区。我梦想能变成一座桥梁,给我的学生带来最新鲜、最有趣的一手资料,培养“带得走”的区域地理学习能力,愿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