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反思(孙苹)

  • 发布时间:2010-05-28 08:21
  • 作者:
  • 浏览量:3643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孙苹

    在本学期初的视导听课中,我上了一堂每日一课,是胡适的《我的母亲》。这堂课,我把重点放在分析母亲形象上面,条理较为清晰,学生听得很投入,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很多不足值得我去反思。

 

    一、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入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能把有关母亲的几件事情都找出,并且也能就此分析母亲的品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用这样几个词来形容母亲:宽容、慈爱、教子有方……但是,当谈到作者为什么在写与母亲有关的事情时,要写上一件表现母亲有刚气的事情时,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我只是简单的就人物塑造的丰满、真实性谈了谈自己的认识,却没有引导学生深层次去挖掘。其实,作者要表现的母亲并不是一个性格懦弱、性子绵软的人,而是一个性格很刚强的女性。只是因为作为一个后母希望家庭的和睦团结团圆,希望全家人都好好的,一切都如同她丈夫在世时一样,其实母亲所有的忍让和忍耐包括对作者严格的教育都是源于对丈夫的深沉的爱,这种爱使她去做一个能挑起家庭重担的人,所以她希望,虽然丈夫不在了,但是儿子在她的教育下成为了像他老子一样的人,希望丈夫的孩子们能如同以前的一样的生活,她严格教子,她宽厚待她那些非亲生的孩子。忍让是因为爱,严格也是因为爱,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充满了爱的母亲。这样的一个深入研究,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了母亲那些做法的真正背景是什么,才可以真正的了解母亲的品行,她的善良、宽厚,仁慈和崇高。

 

    二、缺少文章写作背景的相关介绍

    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在课文一开始我没有讲这篇文章写作背景,后来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母亲的“严父”形象理解起来较困难,我才恍然大悟,没有介绍一下这位生活艰辛的女性。胡适母亲冯顺弟,出生安徽绩溪的农村,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年轻时不幸丧夫,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大家庭的重担,特别强调了她23岁守寡的情节,强调她全部的寄托都在胡适的身上,但她却没有溺爱胡适,反而十分严格的教育他,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她的与众不同,这样,学生理解母亲“严父”形象就容易多了。

 

    三、主问题设置区分度、梯度不够明显

    本节课还有一大缺点是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缺乏深度。这堂课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在作者的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做人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显然这两个问题形式的区分度不够,难度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

 

   这堂课结束后我深刻反思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发现这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位深刻的文化内涵。

 

                                                     2010.5.
上一篇:教学反思
下一篇:琢磨